「二十六,割年肉,二十七,宰公雞……」過了小年以后,日子仿佛被上了發條一般,過得飛快。而且每天的習俗多,講究也多。臘月二十六,講究割年肉,過去日子貧困,平時吃飯都沒有保證,吃肉更是一種奢侈,只有到了過年的時候才能殺頭豬,割上一塊肉來打打牙祭。不過二十六割肉也并不光為了吃,在人們眼中,肉是「富足」的象征,所以這時候吃點肉,是人們在表達對于衣食富足的美好愿望。當然如今生活好了,臨近過年,家家戶戶也少不了要多割上點肉,過年是難得的休閑時間,吃吃喝喝最不能少的就是肉。
到了臘月二十七,民間講究宰年雞,過去大多數人家都自己養著雞,一年到頭舍得吃,只有等到臘月二十七,人們便挑出最肥最健壯的公雞來宰,處理完了之后,分成小份保存起來。到了除夕的時候才能燉熟,跟家人一起分享,據說還不能一次全吃光,要每天吃一點。雞象征著「吉利」,人們想出這樣的辦法來吃雞,是希望新一年每天都能大吉大利。
馬上就到了臘月二十八,距離除夕僅有2天,這一天的傳統習俗也不少。所以下面就來跟大家分享臘月二十八的傳統習俗, 4件大事別忘做,延續老傳統,年味更濃,祝福大家在即將來臨的兔年里越過越紅火。
第一件事:二十八,把面發
在過去沒有冰箱,食物的保存是頭等大事,而在民間又有著初一到初五不能動火做面食。由于普通的面食不容易保存,人們便想到了發面,發酵后的食物可以延長保存時間。不過以前發面并不像現在這樣用發酵粉,半個小時就能搞定,過去只能依靠老面,那麼如果沒有老面的話,和好的面團以后,就只能交給時間了。記得很小的時候,老媽每次蒸饅頭,都要提前一天和好面,放到炕頭上捂嚴實,到了第二天才能發起來。
人們為了不耽誤蒸饅頭,一般會在臘月二十八將面發好,到了二十九就可以直接蒸了。另外發面的發,又象征著發家,發財,所以在二十八這一天發面,人們也是在為新的一年祈福。
不過我國地域遼闊,各地的習俗也存在著一些差異。臘月二十八「把面發」一般是指老北京地區的習俗,在其他的一些北方地區,在臘月二十八這天要蒸各種面食。山西太原一帶講究蒸好「 糕兒饃饃兩笸籮」,而在河北地區,家家戶戶都要 蒸棗花,這是除夕祭祖的重要供品;河南一帶也流行著「 二十八,蒸饃炸圪塔」的習俗。蒸制各種面食的過程同樣也擁有著吉祥的寓意,人們相信在新一年里日子一定會蒸蒸日上,而就在這蒸騰的熱氣里,年味兒也就飄出來了。
第二件事:打糕
臘月二十八發面蒸饅頭,是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的傳統習俗,那麼到了南方同樣也要制作主食,那就是打年糕。這是過年期間不可少的傳統食物,糕與「高」是諧音,人們取「年年高升」的美好寓意。打糕是一種以粘米粉與栗米面混合之后,可以再搭配紅棗,紅豆等一起蒸熟,然后放到特定的容器里邊,經過反復捶打,使其口感更加筋道粘糯。制作打糕的過程也很熱鬧,年味十足。
第三件事:洗澡、洗衣服
民間有「 臘月二十八,洗邋遢」的說法,邋遢,是描述一個人比較臟,不講衛生,所謂洗邋遢就是指人們在臘月這一天洗澡,洗衣服,以干凈整潔的面貌來迎接新年,也是辭舊迎新的意思。另外人們希望,通過洗邋遢這件事,可以將不好的運氣,污穢等都趕走。
我國是文明古國,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,而衛生傳統也是這其中的一部分,無論是過去還是現代,人們在做重要的事情前,往往都要先洗個澡,梳洗整潔,換上干凈的衣服,在過去叫做「沐浴更衣」。所以在過年這樣的重要日子里,自然是要提前洗澡的。
第四件事:貼花花
「二十八,貼花花」,花花一般是指年畫,窗花,對聯等代表年味兒的物品。記得小時候,村里還有老人們會剪窗花,一張紅紙在她們的手中不一會兒就變了樣,人們會剪出福字,鳥,魚,小動物等圖案,來表達吉祥的寓意。還有的人會畫年畫,大集上在過年的時候也有賣年畫的,人們都會挑著自己喜歡的買上幾幅貼在家里。窗花和年畫都是我國比較古老的民間藝術。
對聯更是過年期間必不可少的標志物品,相傳是起源于古代的「桃符」,人們貼春聯有著避災祈福的含義。
無論是年畫,窗花還是對聯,只要一貼上,過年的氛圍也就出來了,家家戶戶都被裝飾的紅紅火火,年味十足。
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,碼字不易,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、搬運。歡迎大家點贊,收藏和轉發!感謝您的支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