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集
「說話方式」決定你的修養! 別再用錯方式,降低了你的層次
2020/08/04

把「為什麼?」
改成「怎麼了呢?」

朋友聊天:
音頻《好好說話2》裡,
周玄毅講到一個溝通技巧:
在聊天時,
少問「為什麼」,
多問「怎麼了」。

他說,
「為什麼」容易顯得有負面態度,
倒不一定真有,
潛台詞是:
「我不懂,你有義務給我解釋」
會給對方構成壓力。

而「怎麼了呢」的潛台詞是:
「我雖然不懂,但認同你的觀點,
你沒義務跟我解釋,但我想多聽你說幾句。」

我剛聽這個觀點時,
也嘀咕過有沒有說的這麼誇張,
後來我慢慢發現確實是這樣。

我在問「為什麼」時,
是因為我想不通、有質疑,
帶著一種求真搞懂的目的發問。

而我說完話後,別人問我為什麼,
場面不知不覺混入嚴肅感,
我得找理論、想證據、舉例子,
來解釋並合理化我之前所說的話。

對方幾個「為什麼」連問下來,
我心裡著實感覺壓迫,
覺得自己不被相信或不被理解。

當我解釋後,對方沒有心悅誠服,
搞不好我們的聊天會以不歡而散而告終。

何必呢?
對老師可以多問「為什麼」,
對朋友還是多說「怎麼了呢」。

我有意識地在朋友聊天中多問
「怎麼了呢」、「然後呢」,
同樣是接話,
這種互動就會讓雙方都輕鬆自在。

別人願意講,我也願意聽,
而且對方在輕鬆自在的情況下,
也會更加展現出真實的觀點,
何樂而不為呢?

把「我能怎麼辦?」
改成「我來想辦法!」

工作場合:
朋友說過一件事,
他有次去辦理業務,
有個證件落在家裡,
但他手機裡存有證件的照片。

他問業務員A有照片行不行,
A告訴他,
「這是規定,我也沒轍。」
朋友打算回去拿證件,
到門口了想著一來一回太費事,
又折回去換了業務員B說明情況,
B禮貌地說,
「您稍等,我去找上司請示一下。」

朋友說他在等待期間,
覺得不管這事能不能辦成,
都一定要給B按個好評,
他欣賞B的「我來想辦法」,
而不是A的「我能怎麼辦」。

他後來說給我聽時,
我很有同感,
工作中,
很多難題不是你個人能解決的,
就算你說「我能怎麼辦」、「我也沒辦法」,
也確實是客觀情況,
但對方心裡還是不太開心,
覺得你在推諉,
說不定還會遷怒於你。

如果你說「我來想法子」、「我來幫幫忙」,
哪怕只是去請示上司,
或告訴對方一個聯繫方式,
哪怕問題最後沒能解決,
但對方心裡肯定會被安慰、溫暖到,
覺得你態度端正、真心誠意地待人。

同一個意思
用積極正面的說法

劉軒在《幸福的最小行動》中,
列了一個表格,
一邊是消極被動負面的說法,
另一邊是積極主動正面的說法。

能說「很好」,
就別說「不差」,
前者是個正面反饋,
後者雖然負負得正,
意思也是好的,
但聽到的還是兩個負面的字眼;

能說「一切都好嗎」,